12月22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围绕加强中小学“五项管理”工作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五项管理”政策出台后,得到了师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充分肯定,大家对作业负担重、睡眠不足、手机过度使用的危害形成了基本共识,对这些长期以来个别管、自发管、管不好的问题,现在形成了普遍管、统一管、科学管的良好局面,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造了更好条件,对实施情况整体评价较好。

  一是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不少地方通过制订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二是睡眠时间管理成效逐渐显现。学生睡眠管理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96.1%的小学和97.4%的初中上午开始上课时间做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少数地区因为时差原因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作息时间。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问卷反映,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比2020年底有关调研结果有较大提升,有的学校还提供了午休时间和条件。总体上看,睡眠时间改善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是学校手机管理得到有效落实。有99.8%的学校严格执行了学生手机有限带入校园、不得带入课堂的规定,91.8%的学校设置了专门的手机保管装置,学校普遍提供了学生与家长必要时紧急联络的通道,秋季学期普遍做到了不再用手机给学生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吕玉刚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实地调研,继续用好监测平台和举报平台,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地方积极改进。委托第三方开展“五项管理”落实情况相关研究,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五项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规定要求和进校督导检查的必看内容,长期抓、持续抓,坚决防止松懈和反弹。

  落实“五项管理”需要家校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家长切实做好孩子课后时间的管理和监督。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有关规定,督促学校切实履行家庭教育指导责任,畅通家校经常性沟通渠道,引导家长依法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与学校共同做好“五项管理”的落实工作,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指导各地各校持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五项管理”的重要性和科学做法入脑入心、转化为行动。利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发布普及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的专题教育资源。继续总结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教育观察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