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1〕第33期
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近视防控工作作为保障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点内容,着力构建组织、服务、保障、宣传四大体系,努力打造“党政高位推动、部门密切配合、学校积极作为、家庭主动参与、社会共同关注”的工作格局,多方协同做好近视综合防控,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建强组织体系,凝聚工作合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等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专门研究部署、明确任务要求、统筹调度推进。建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15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卫生局际联席会议机制,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作为工作重点,定期召开会议,加强统筹协调、抓好任务落实。先后出台《北京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十条措施》《北京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保障工作方案》等文件,针对校长、教师、医务人员、学生、家长、服务保障人员等群体,从严格控制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加强近视防控专题教育、落实视力日常监测、强化视力健康日常干预等10个方面,明确近视防控具体举措和要求。建立学生视力健康干预中心,打造以市(专业医院、市疾控中心)、区(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疾控中心及核心医院)、学校三级网络为主体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将近视防控工作作为各区政府、区教委、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市教委、市卫健委与区级政府签订近视防控责任书,健全“动态督查、定期会商、通报整改”工作机制;实施《北京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试行)》,每年对区级政府近视防控工作开展评议考核,通报考核结果,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建优服务体系,抓好综合防控。统筹北京市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等各领域优质资源,加强学校体育和健康校园建设,做好“小眼镜”问题的源头预防和综合治理。将体育、健康等纳入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综合改革统筹谋划,将用眼卫生常识等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结合“双减”工作,指导中小学校严格落实体育课和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要求,将体育锻炼纳入学生家庭作业,健全学生各类比赛体系,做好体育锻炼“加法”。推动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全面开展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每学期由学校对全体中小学生进行不少于2次的视力检测,建立视力健康状况筛查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视力检测结果,提醒家长及时带视力不良学生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矫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严格落实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制度,确保学生每天上下午至少各做一次眼保健操,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带入课堂,要求教师使用电子屏幕开展教学时长累计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建牢保障体系,夯实基础支撑。启动学校卫生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中小学校园教室采光和照明、课桌椅装备、黑板照明等相关要求,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配齐配强校医队伍,推动解决校医编制、人事、待遇、职称等问题,完善校医储备库、校医基本信息数据库,强化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作用。加大近视防控科研攻关力度,有效整合医疗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医学科研资源,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发挥智库专家作用,加强监测数据分析和形势研判,不断提高近视防控工作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遴选近视防控工作示范区和特色校,给予经费支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将学生视力健康作为督导评价重要内容,组织近1400名挂牌责任督学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督导。开展学校、托幼机构采光照明“双随机”抽检,并将结果通报区教委,督促学校整改。开展眼镜制配场所计量专项监督检查,坚决整治近视矫正市场乱象。
建实宣传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开展“专家进校园健康大讲堂”、以爱眼护眼为主题的健康月、“全国爱眼日”等系列活动,调动市区两级健康科普专家深入学校,面向家长、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普宣传。组织专业医院针对学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编制个性化“防控近视手册”。加强家校联动,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视力健康状况,研制“儿童健康 放眼未来 学生近视防控宣传工具包”,包括4套健身操、身高桌椅贴、健康管理日记、视力自测图等,帮助提升家长视力健康管理能力。统筹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防控近视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制作《爱眼日特别节目》《疫情期间的眼部防护与健康》《七色光·卡酷安全学院》等节目,广泛宣传近视防控知识,累计宣传近视防控信息近9000条,总阅读量超150万人次,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