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成效显著,但随着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深化细化,一些地方出现了学科类培训机构悄无声息地转入‘地下’或是换个‘马甲’等隐形变异的现象,花样繁多,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且有‘野蛮生长’的趋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教育厅副总督学杨善竑对此十分担忧。她调研了解到,部分地方未明确非学科类培训的主管部门,导致非学科类培训日常监管不到位,监管难度增大,“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减’政策的实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杨善竑今年计划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深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建议。她表示,首先需要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深入推进将“双减”纳入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的实施,持续推进监管落深落细。压实属地管理责任,特别是压实街道、乡镇的责任,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纳入社区街道网格化治理的内容,拓宽线索举报投诉渠道。对发现隐形变异的培训和不实的广告宣传,严肃查处,还街区、社区清净的环境。

  其次,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完成的任务,她建议将隐形变异培训问题纳入社会综合治理。“校外培训转入地下,‘一对一’‘换马甲’等现象频繁出现,给校外培训的治理增加了难度。发现难、取证难、认定难、查处难。”她说,“建议由政法、网信等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双减’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和网络巡查监测和执法力度,采取精准的措施,让转入地下的校外培训机构无处遁形。”

  最后,杨善竑还提出,进一步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的管理;结合家庭教育促进法加强宣传,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希望家长理性认识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特别是学科类校外培训带来的弊端。不盲目跟风、攀比,注重对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孩子健康成长。”

中国教育观察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