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 一年前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
作者: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
一年前的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部署。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整体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为深入了解思政教育发展特别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情况,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国人民大学团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北京、上海、福建、陕西、四川、新疆等16个省区市30多所大中小学,面向近百名思政课教师、大中小学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调研,在深入分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实施状况、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人大附中分校举行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践活动。图为小学部排球队员和香港女排队员在友谊赛前握手。新华社发
新学期伊始,广东省深圳市赤湾学校的思政课堂上,二年级小朋友崔伯函在亲手绘制国旗、了解“五星”含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祖国、“爱国”的理解;在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2)班陈文杰上完思政课后,兴奋地告诉调研组:“我们的‘小梦想’和中国梦密不可分!”;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刘路午,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在逻辑和显著优势……
从小学到大学,从孩童到青年,按照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庞大系统工程。
护航青少年“拔节孕穗期”,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
2021年年底以来,由大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共同组成,覆盖全国32个省区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相继获批立项建设,这是各地突出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推动“大思政”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循规律、建体系、强机制、重保障,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育人实效更加明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课堂是主阵地。如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改革创新。
在新疆塔城,乌苏一中的老师们把思政课开在了闻名遐迩的小白杨哨所,带领同学们“沉浸式”体验边防战士的一天。“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受到更深刻的思想洗礼。”蒋欣洁老师说。类似的情景模拟、实践锻炼等“互动式”“体验式”“案例式”教学手段,如今被各地广泛引入课堂教学。在湖南常德,河洑镇汇华聚宝小学的老师正在给学生分发蚕卵。一直到6月末,老师都会带领孩子们孵卵、采桑、养蚕、缫丝,最后制成桑蚕制品。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在校园设立“劳动小能手”光荣榜,打破了以往将学业水平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随着“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同向发力的育人效应充分显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释启鹏告诉调研组,在专业教学中,他运用中国丰富的历史实践来解读政治学理论的新概念新范畴,“把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政治学专业教学,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与专业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随着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开放,“周末理论大讲堂”“青椒论坛”等活动吸引了大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涵盖集体备课、培训培养、实践研修各环节在内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机制的确立,让教师能够有机会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程的知识结构,提高适应一体化建设需要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学思政课教师包丽筠告诉调研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同堂备课的机会变多了,这为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拓宽了职业成长空间。”
一体化建设效果,归根结底要由立德树人成效来检验。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爱国意识、社会服务与奉献意识、集体观念、社会公共意识等能力素质较强,对德育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智体美劳等其他四个方面。
思政课办得怎么样,学生最有发言权。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华山路小学六年级学生张宸东觉得,现在的思政课亲切有趣:“老师会给我们讲故事,带我们做体验活动。”调研组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爱上思政课,对思政教育不抵触,以往思政课“呆板说教”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
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两年多来已通过“送课上门”形式,向全国3000余所中小学开展宣讲。“在四川省马边县民建小学的一次活动结束后,有个小朋友跑过来告诉我,长大了他也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青年讲师薛思齐说:“那一刻,感觉自己为孩子埋下了一颗信仰的种子。”
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余秀兰教授表示:“未来,接受从小学到大学完整阶段的学历教育将是每个中国人可预期的教育选择,势必会对大中小学育人体系的进一步融合提出更高要求。”
资源统筹更加有效——
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意味着从“思政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转变,必须更加有效调动各方面思政要素,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衔接的“大资源”平台。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看来:“高等院校智力资源密集,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的支撑作用,能够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目前各地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均由高校牵头,“这将充分释放高校资源优势”。
上海高中生小姚,已经“刷”完了好几门“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很过瘾,因为每堂课都是由一所大学里最专业的老师来讲”。该系列课程全部依托上海高校打造,“一校一课”,目前已经面向中小学延伸。
得益于天津市设立的思政课协同创新基地,天津小学生小刘走进天津科技大学的生物实验室,接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启蒙科普课程。“这堂课由大学老师给小学生讲,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很接地气。”相关负责老师说,“这既是为了科普,更重要的是帮助同学们从小点燃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班会课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和我们建立了帮扶关系,开展‘手拉手·心连心’远程班会课,请大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激励大山里的孩子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兰坪一中班主任郝亮告诉调研组。
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还充分激活了“社会大课堂”。最近,北京光明小学四年级学生梁铸德带着弟弟,来到了中轴线上的大栅栏胡同,参加古建筑参访活动。在实践观察中,他们认真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对于尚处于认知发展阶段早期的青少年学生,将思政教育融入现实场景中,会产生更真实的触动。
无独有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学生邢梦姗最近正在修改关于古都历史文化传承的论文,即将投稿参加一场学术赛事。这些活动都来自不久前启动的“北京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把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课堂。
像这样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全面铺开,为思政教育提供贯穿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鲜活教学资源。
平台机制更加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充分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把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成为开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支点和本质要求。”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宣说。
2021年年底,教育部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各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机构陆续组建,充分发挥统筹协调、咨询指导功能。“专家委员会就各学段思政课讲什么、怎么讲、讲多深等问题提出极具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毕节市第二实验高中党委书记蒋刘恩在访谈中提到,“这种关于教法的指导很有必要,对一线教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各地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打造“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在浙江嘉兴和陕西延安,两地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立了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全国青少年延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吴蓓老师介绍,他们致力于突出延安精神主题,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不同学段的青年学生定制不同的红色文化体验方案。这些创新,为健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平台机制提供了保障。
贯通衔接困境仍存,一体化建设亟待迎难而上
兼顾“整体”与“分段”的教育理念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缺乏整体把握。一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反映“只熟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且“自身的理论基础也不够厚实”“往浅讲没意思、往深讲没底气”。大中小学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识还有待加强,“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各人自扫门前雪”,只强调实现本学段教育目标的情况依然存在,影响了“贯通”的有效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思政课教师虎旭昕认为,“一方面,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内在贯通,价值观念内在自洽。另一方面,人的成长是一个不能被人为‘割裂’的连续过程。因此,大中小学不能忽视个体发展的连续性,如果各学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断层,将会导致学生在进入下一学段时身心适应困难”。
基于“共识”与“辅助”的互信关系尚需完善——
在思政教育的现实场景中,学校引导力不强、家长参与度不高、社会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学校历史老师张萌坦言:“要让刚从小学升中学的孩子了解晦涩的、远离他们实际生活的历史知识是很困难的,孩子们总是会问你为什么。可以让他们问问家里长辈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诸如改革开放等,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此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社会是育人资源的宝库,“除了课堂教学,最好能够带领同学们去博物馆、档案馆好好看一看”。
各教育主体之间的责任模糊、错位甚至缺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家校社都是青少年成长的真实环境,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至关重要。”蒋刘恩表示。
“学科”与“学段”的匹配衔接不够顺畅——
长期以来,由于学段分割、学科壁垒,思政课形成了各讲各的、“单兵作战”的局面。广西科技大学团委书记朱广生坦言:“各环节都在使劲儿,但是形成的育人合力却打了折扣。”
在思政课教材中,知识内容简单重复、缺失脱节的现象同时存在。上海市位育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政治教师徐振霖在访谈时指出:“有的知识初中讲过了,高中继续讲,在学生看来就是一遍遍刷存在、搞记忆,弱化了思政课教学的层次性;有的内容想要联系社会现实问题,却往往落后于现实,未能直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有时过分淡化学科理论,导致基本原理解读不够,好似‘躯体失去了骨架’。”教师们普遍认为,各学段、各学科的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匹配与衔接,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很难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教育目的。
统揽全局、多元共治,谋划一体化建设未来之路
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精准把握一体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增强教师培养、教材编写、课程标准、评价机制等各方面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秦宣告诉调研组,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就是为了“着力解决衔接性不足、区分度不够、资源整合不充分、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现思政课教学在功能定位、目标指向、内容供给上的同向发力”。
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前提是要在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静认为,关键是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形成互补互助、相互支撑的育人协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生态和家庭氛围”。
在育人阵地上下功夫,促进思政课程的内涵式提升——
要以课程改革作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各个阶段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大思政”格局。“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张晓京指出,青少年的身心和认知发展是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必须依据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规律,分学段、分层次地设置思政教育目标、选取教育内容,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育人成效。“要从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出发,从日常体验和成长经验出发,从好奇心和求知欲出发,从每个人个性发展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立意站得住、老师讲得通、学生学得进的‘思政金课’。”
“要处理好‘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深度融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郑州大学)办公室副主任聂娜认为,要让故乡的一草一木、熟悉的街道乡村、耳熟能详的贤士英模、有形无形的非遗瑰宝走进思政课,在课堂内外实现思政要素的渗透,实现通俗化和深刻性的协调统一。
在育人队伍上下功夫,推动思政教师队伍的融合式发展——
要构建全员参与的“综合性”“立体式”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开展全周期、系统化的思政教师培训。“有好老师,好课程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张萌立志把自己的历史课讲生动、讲鲜活,“我从大学图书馆中借出一些革命时期的漫画、图集,向学生们展示这些文献资料,就是为了让他们在真实感受中理解祖国的伟大历史变革。”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张鑫告诉调研组,可以通过教师交流、轮值轮岗、集体备课等方式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建好“接口”,相互输送人才、成果、资源,促成合作,“尤其是充分发挥高校、社科院等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传帮带’作用”。
要讲好“大思政课”,就要有“大师资”,除了思政课教师,其他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离退休老同志等都有可以发挥的优势,还可以扩展到“自带流量”的专业大咖、行业模范、平凡英雄、朋辈榜样等,让他们走进思政课堂“开讲”“圈粉”,真正引领各年龄段学子自发求真向善、有所作为。
在育人要素上下功夫,探索思政教育载体的立体式拓展——
扎根“千里沃野”,才能“茁壮生长”。对于正在接受教育的“00”后、“05”后甚至“10”后而言,他们对国家的发展和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有所感知的,但要有更深入的认识,就需要更丰富的载体和场景。要充分把握育人规律与个性化成长需要的协调统一,主动挖掘和整合育人资源,搭建各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生活、成长平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层次学生的现实需求。
“要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共同走进历史遗迹、重大事件现场,感受城市乡村的变化,引导青年学生把时代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体验结合起来,在国家发展和事业推进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历史坐标,感悟自己的历史责任。”常年负责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程正雨指出。
专家、教师们还提到,要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前预判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使信息技术发展和实际工作格局协调同步,线上资源和线下教育双线协同发力。
(中国人民大学调研组:丁莉婷、任昊晨、公钦正、吴秋翔、汪元)
(光明日报记者:肖人夫、卢重光)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7日 07版)
[ 责编:孙宗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