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挖“坑”设陷,利用“高薪低门槛”“付费内推”“付费实习”等手段诈骗钱财,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甚至误导、诱骗一些大学生从事传销、信息网络犯罪等活动。教育部日前发布信息,提醒同学们认真了解常见的就业陷阱,并做到“五防三要”,避免踩“坑”。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事关社会长远发展和大局安全稳定。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日益复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不法分子挖“坑”设陷,利用毕业生焦虑心态做起了“买卖”,精心策划骗局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这无疑对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造成极大阻碍。因此,要引起多方重视,提高毕业生防范意识,避“坑”而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就业陷阱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黑中介”,非法机构以介绍工作为名,向求职者收取高额中介费,却找借口拖延或直接不履行合同。二是“乱收费”,一些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以用工为名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押金、服装费等,再以各种理由拒绝毕业生入职或中途辞退。三是“培训贷”,某些机构以高薪就业为诱饵,向毕业生承诺培训后包就业,但须借贷支付培训费。四是“付费实习”,某些机构向毕业生承诺提供高薪行业实习岗位,但毕业生须缴纳相关服务费用。五是“非法传销”,组织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其以购买商品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用力、协同发力,通过健全监管机制、重视就业服务、提高防范意识等措施,引导毕业生远离就业陷阱,全方位为毕业生安全求职保驾护航。

  政府层面,健全监管机制。预防大学生就业陷阱,离不开政府的高效引导、大力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毕业生顺利就业、安全就业提供制度支持;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审核招聘企业资质,规范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的行为,加强对发布招聘信息相关媒体的监管,从“出口”遏制就业陷阱的产生;要加大对各种“非法传销”“乱收费”等非法活动的打击力度,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营造清朗安全的就业环境。

  高校层面,重视就业服务。就业工作是良心活,做好就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责任和必须做好的必答题。高校要积极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主题教育班会等,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安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毕业生辨别就业“陷阱”的意识与能力;要正确引导毕业生通过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就业网站等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同时,积极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宣讲会,做好企业报名资格审核,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可靠的就业信息资源。

  学生层面,提高防范意识。毕业生要摆正求职心态,对自身专业水平、就业能力、个人喜好进行合理、客观评估,明确优劣势,对自己和行业有清晰的判断,避免因为盲目追求高薪、铁饭碗等招聘而迷失自我;要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针对个人敏感信息填写,索要、扣留证明原件等行为一定要谨慎考虑,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此外,求职过程中要主动学习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不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拒绝支付入职前要求缴纳的各种非法费用,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作者吴泽强系郑州商学院校长)

[ 责编:丛芳瑶 ]
中国教育观察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