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3.0时代课程重构的华丽迭代

  ——成都市成华区基于核心素养重构课程纪实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培养“完整的人”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目标。如果说落实“双基”是教育的1.0时代,实现三维目标是教育的2.0时代,那么培育核心素养就是教育的3.0时代。

  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首个和谐教育实验区、中国教育学会优质均衡教育实验区,面对教育3.0时代,成都市成华区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核心素养真实落地?是整体推进,还是重点突破?是自主探索,还是学习借鉴?最终,他们选择了立足区域实际、因校制宜、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

  顶层设计

  全域探索核心素养落地途径

  一名数学老师和一名美术老师共同走进教室,给学生上了一堂整合了数学、美术、语文等学科素养的“认识时间”课。对,你没听错!12月23日,出现在成华区“聚焦核心素养共话课程重构”论坛上的这一幕,让不少与会者耳目一新。

  “核心素养的突出特征就是整合性,这对我们业已习惯的分科课程及其教学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成华区教育部门负责人谈道,重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融合度成为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共识,“在整合性学习过程中,个体在与情境的持续互动中,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从而更好地形成核心素养。”

  2015年开始,成华区把“深化课程课堂改革”项目纳入每年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通过项目的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从每所学校完善课程规划编制入手,探索区域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促进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但区域学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决定了成华区不具备瀑布式改革的条件。“我们选择了用迭代行动来推进区域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为目的,各学校在原有优势做法上不断修正优化、升级,小步快跑、迅速迭代,满足时代和社会对教育的呼唤。”叶树文说。

  但课程改革的深化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为保障课程改革的深化与落实,成华区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区教育部门行政驱动,研培机构专业支持,学校积极探索,教师全员参与,保证了课程改革有序推进。

  成华区出台了《关于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校长和教师必须从“课程管理”“课程执行”走向“课程领导”;同时引入《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会同教师进修校一起负责指导各校的课程规划和实施,促进干部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校长组织学校团队,进一步提炼学校教育办学思想,厘清学校育人目标,编制课程规划;教师进行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改革探索;社会和家庭被视为同盟军,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及监督。

  三类课程

  呈现一个多彩的儿童生活世界

  课程重构激发起了学校的改革热情,成华区各学校很快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课程改革样态,归纳起来有三类:一是整合学科门类,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中心开发融合课程;二是在学科课程与主题统整课程相互补充中串起儿童的生活世界;三是以特色主题统整课程,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

  成都市双林小学是第一类开发“融合课程”的优秀样板。该校将低年级的9门课程融合为3类5门“馨”课程:健康类课程——“健康与成长”,整合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地方教材生命生态与安全;科学类课程——“思维与科创”,整合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和校本科创体验特色教育等内容;人文类课程——含“阅读与生活”,整合语文、品德与生活(社会)、班会队会;“艺术与表现”,整合音乐、美术、舞蹈和当前非常流行的戏剧教育;“口语与交际”,在原来的英语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口语表达,更加注重情境英语的学习。

  “我们从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中,选择了适合校情的三个来表达,即健康、科学和人文,三者结合,就构建了追求健、真、美三位一体的现代人的内涵发展‘金字塔’。”双林小学校长程郑说。

  以互补为特征的“统整课程”开发则成为成华区更多学校的选择,他们在原有学科课程框架下进行跨学科拓展探索,通过主题统整来串起儿童的生活世界。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新建学校和原农村村小,因不具备单独开发课程的师资力量,它们自主结成联盟进行课程重构探索。石室小学、教科院附小、熊猫路小学三校通过结盟,联手开发形成了分科课程、整合课程和校本特色活动课程三足鼎立的课程实施形式,体现了各自学校的办学主张和特色。

  这三校的“盟主”、成都石室小学校长曾蓉说,课程建设绝不是在做着“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多类课程共同着力、共同生长、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国内外已有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可以是整合中有分科,分科中有整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此外,成华区的其他学校,也都积极参与教育3.0时代的课程建构,即使课程重构的基础不是很好,也通过开展各种特色主题统整课程来丰富儿童的学习生活。如站东小学在财商启蒙教育过程中开发的“再生资源艺术工场课程”,列五书池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开发的“相伴蚕成长”课程等。

  领导力提升

  校长教师在课程重构中华丽转身

  课程领导力是课程重构的专业基础。2014年开始,成华区便实施了“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校长们在此轮行动中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系统规划学校课程。

  但仅仅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足以保障课程重构和育人价值的落实,还需要全体教师提升课程领导力。2016年,该区又启动了“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项目学习方式对教师课程领导力进行全员培训,期望“用方式影响方式”,为推进课程重构提供坚实的保障。

  培训显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课程重构中,广大一线教师无论对课程的理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迭代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以成都市双林小学为例,该校在开发“馨”课程过程中,59名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一年级21位任课教师中,有15位参与了课程丛书的编写。

  “我们以前都是做课程的执行者、消费者,而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课程的生成者、领导者。”双林小学教师李亚丽说,通过课程研发,老师们不仅关注自己学科,还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了学科学习的壁垒。

  不少教育专家学者也对成华区的课程重构行动大加赞赏。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成称这是一场“有思想的行动、自主的行动、卓有成效的行动”;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干部教育学院教师陈静也评价其“以学生为本,满足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校长、博士后张蕊则对成华区“区域整体推进,专家高位引领”的做法非常认同;成都市教育学会原会长张乃文评价这场改革“有坚实的基础,有清晰的思路,有科学的设计,更有教师全员的积极参与”。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桂林说,多年来,我国的课程形态是不容讨论的,基层只有照章执行,而现在第一线的老师开始讨论课程的组合、排列、融合和删减等,这是非常大的进步,“老师们在探索过程中,生发出许多创造性的内容,消除了职业倦怠,找到了作为教师的价值,令人欣慰。”

中国教育观察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