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评价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标作为指引。
目前的各类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多指向显性的和可量化的对象,难以体现教育现代化内涵;指标过分强调统一、缺少个性和弹性;体系结构上重投入和产出、轻过程;指标在功能上重达标、轻促进,重鉴定、轻改变;施评过程缺乏沟通和交流;评价结果的运用缺乏建设性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优化版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导向
教育现代化评价及其体系在整体方向上,要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引领性。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化”的动态过程。从评价的角度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指标作为指引。比如在苏南地区,办学条件与校园建设的信息化标准、教育的普及度等指标早已完成,这样的指标对于苏南来说,已经没有了针对性、前瞻性,起不到引领的作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教育国际化(前者是苏南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后者是苏南教育现代化正在发展的方向之一)等方面的指标,就具有针对性与前瞻性,能够起到引领性的作用。只有反映地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向并适当超前的指标,才是教育现代化评价及其体系在整体方向上的追求。教育现代化评价及其体系在内容构架上,聚焦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发展。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同时还是制度的和人的现代化,后两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目前已出台的省市指标体系中,许多指标指向容易量化的办学条件和技术装备等方面,只能体现初级水平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指标应该更注重内涵的提升,没有制度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化。
重视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在评价过程的协商性与结果运用的建设性。
教育评价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相关论述见本版头条文章),然而,已有的教育现代化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的关系依旧是前三代教育评价的模式,评价者居高临下,被评价者被动接受,评价过程缺少平等的对话、交流和协商。这种模式忽略被评价者的意见,使得教育现代化评价成为了一种达标运动。
内容优化策略
凝练出简略、敏感、覆盖力强的关键指标,突出重点、减员增效。
上海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区分为市级和区县级两个版本,每个版本都设置10个核心指标。围绕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在常规化的教育发展质量督导评估指标基础上,提炼出为数不多的几个敏感度高、覆盖力强的核心指标,既突出重点,又聚焦特色,还能降低地方和单位“迎评”的工作量。
加大指标弹性,充分体现地方性和自主性。
各地指标方案中既需要设置一些体现共性的“必测项目”,也可以有体现地方特色和个性的“自选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地方的实际,大致确定一个比例。目前已有的省市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版本中,江苏省对职业教育的关注,浙江省对安全、“减负”和择校问题的重视,上海市对国际化的关切以及广东省对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看重,都已经显露出省级教育现代化评价的个性化特质。指标体系的弹性应在省、市、县区、乡镇甚至学校层面都有所顾及,为不同层面的教育现代化特色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提供空间。
增加柔性指标,合理配置定量与定性指标。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已经逐渐从外显的“物的现代化”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制度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更多定性的、柔性的指标来衡量、来推动。比如,学校文化建设更多是柔性的部分,量化指标很难衡量。当然,指标体系也不能排斥量化指标,而是要坚持能量化部分尽量量化,以便于操作,不能量化的部分要用定性的柔性指标来解决,不能为了量化而量化,从技术层面使得教育现代化评价成为“达标”运动。
总之,教育现代化的指标应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用定量的方式衡量基础的教育指标,用定性的方式衡量一个区域的突出成果与创新之处。
运用优化建议
细分类型,实行分层、分类和分域的施评策略。
鉴于梯度之间发展水平差异以及地区行政重在管理教育而学校重在实施教育的性质差异,可以考虑将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和农村、区域行政和中小学区分开来,聚焦不同重点,进行分域、分类、分层的教育现代化评价。比如,对区域教育行政的评价以治理现代化为主,对学校的评价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将这两种评价作为专题性评价项目。再如,在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突出国际化和开放度,而对农村或新城区学校,则强调本土资源开发和地方文化传承。当然,这些专项评估需要以常规督导和系统监测为基础,并架构于教育现代化评价数据库平台。
尊重被评价对象,施行平等、民主的协商性评价。
尊重被评价对象的能动性,给予被评价对象与评价者平等的地位,是保障民主协商性评价的前提基础。协商的内容包括评价的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及其体系的构成、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的解释与使用。目前国内一些地区已经做了一些尝试,例如无锡借助第三方评价、潍坊借助媒体平台、合肥包河区以学校发展规划为载体,开始了教育督导走向协商对话的尝试,也是重建政府与学校新型关系及互动机制的可贵探索。
突出教育现代化评价结果应用的建设性,扩大“以评促建”的积极效应。
当前的教育现代化评价中,多数评价结果仅仅用于判定高下和排列顺序,而未用于分析和发现问题、总结成果和经验、寻找更好的推进路径或更有效的政策工具,导致对后续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缺少建设性的支撑。比如,苏南的教育现代化评价体系中,多为肯定性的指标,缺少否定性的指标,导致评价难以发现问题,“以评促建”的作用难以发挥。总之,教育现代化评价结果的运用上,应坚持在协商的基础上,突出建设性,发挥总结经验、找到“症结”、启迪智慧的作用,使得教育现代化评价结果与教育工作建立双向的联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作者:李学良 杨来恩 杨婷,单位: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