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教师能否参与在线有偿授课?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就应该及时修订相关规定,让有关在线培训平台和公职教师无“可乘之机”,无“擦边球”可打。

  近日,中国经济网一则报道《师资良莠不齐,多数在线教育平台趁机大打“擦边球”》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当前,不少在线教育培训机构以“名师在线”“名师一对一”等为卖点,抢占在线培训市场。其中,有许多在线培训平台,利用“互联网+教育”缺乏明确行业规定以及相关监管制度的问题,鼓动一部分在职教师参与在线教学、在线辅导等,打在职教师的“擦边球”,给整个教育系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在线培训已然成燎原之势遍布各行业各领域。在线教育、在线学习,当然少不了“在线老师”。公职教师能够参与在线平台面向学生推出的收费“在线教育”吗?尽管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行业规定,但笔者认为显然是不可以的。2015年,教育部曾下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尽管规定并未对网络有偿授课作出说明,但在线有偿授课与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性质是相同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到商场购物,用支付宝和用现金付款,差异的只是付款方式而已。在线有偿授课和线下有偿补课,差别只是线上、线下,实质都是“有偿”。因此,在线培训平台,鼓动在职教师参与有偿授课,这个“擦边球”显然打错了。不管是否有明文规定,不管是不是在上班时间内,还是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公职教师都应该自律,不要去打这个“擦边球”。

  公职教师参与在线教育当有边界。哪些在线教育、在线培训是可以参与的呢?公益性质的,面向教师队伍开展的学分培训,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相关培训机构组织的有关培训,公职教师完全可以放心参与。当然,“互联网+教育”是个新兴事物,当前,在线教育飞速发展,公职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产权意识、版权意识。许多在线教育平台,选用公职教师的照片、公开课视频、公益讲座的授课内容等,根本不与老师本人取得联系。这就好比有些商家、厂家在做商品广告时,冒用、盗用明星的照片。因此,公职教师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维权意识。不要让一些不法在线教育平台钻了空子。

  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生活、工作方式不断变换,国家的立法、行业的规定等往往会落后于一些新事物、新样态。这也提醒相关行业、部门的监管者要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制定、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避风险,防患于未然。公职教师能否参与在线有偿授课?既然这个问题已经出现,我们就应该及时修订相关规定,让有关在线培训平台和公职教师无“可乘之机”,无“擦边球”可打。相关部门或者超前设计有关制度、规则,或者及时修订、跟进出台有关法律法规,这是职责所在。这则新闻报道,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管理的空白地带。在线教育平台为什么会出现资质、水平、师资良莠不齐的现象?谁对在线教育平台有监管的权限?往往那些需要联合执法的地方,恰恰是管理的空白地带。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1.44亿。庞大的市场需求催生了大批在线教育公司。面对高速发展的在线教育,如何规范这一行业,使之可持续;如何监管在线教育的师资问题,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观察订阅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