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一场史无前例的在线学习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近日,北京市第三批名校长发展工程首都师范大学基地的培训活动在线上举行,校长、导师和专家围绕疫情下的学校管理进行研讨。学校教育和线上教学是什么关系,如何相互影响,学校教育何去何从?
特殊时期
学校教育在坚守中改变
疫情时期的居家学习和线上学科教学是特殊时期下的一种教育教学方式,那么,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面对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的变化,哪些应该坚守,哪些需要做出改变?
“信息化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新生事物,线上教学也不是临时之举。”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蔡冬梅表示,这个时期的教育教学虽然特殊,但它不是孤立的阶段,学校教育还要有一以贯之关注的事情,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和育人的稳定性。“教育是育人的工作,要将其赋予情感,才有温度。”十三中做每一件事都将人放在第一位。此前,学校发放教材,免费邮递到师生手里。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十三中却在思考如何做得有温度。于是,学校在袋子里附加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是校猫的照片,并配写一句“我在这里等你回来”。在学生收到书本的当天,校猫的图片就在十三中师生家长的微信朋友圈中霸屏了。大家纷纷表示,谢谢学校的贴心之举,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校园。“一只猫、一句话,温暖了师生的心。”蔡冬梅说,这正是基于“思想是方向,技术是手段,情感是动力,三者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的思考。
除了坚守,在疫情期间,很多学校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北京市文汇中学在此期间,整合全部教育资源,重构云端的课程体系。在校长杨建看来,教育应该是立体的,疫情期间的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在线教学,而应该是丰富多元的。同时,他强调,课程体系中全体教师的参与度尤其重要,要打破班级界限、年级界限、学科界限,还要打破一二线教师的界限。全体教师必须围绕全课程体系学科全员动起来,丰富素材,提供助力。
线上教学
推进课本进度并不是最佳方案
居家学习不同于以往的教育,疫情下的教育也不是常态下的教育,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
在北京市第三批名校长发展工程首都师范大学基地实践导师、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看来,网络可以让任何一个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瞬间获取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围绕目标构建起来的,利用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选择知识并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对于线上教学的内容,刘长铭认为,其优势不在于推进课堂进度。“居家学习不适合按照课本进度推进,对学生来说,这并不是最佳的学习安排。”刘长铭表示,线上教学首先要回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在这个大目标下,校长们再去思考,这段时间,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哪些方面加强。第二,要考虑居家学习的特殊环境下,学什么最高效,最适合学什么。“润泽学校决定在这个时期补学校教育的短板。”刘长铭介绍,比如生活教育,与学校比起来,家里更适合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所以学校组织了很多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教学活动,很多孩子学会了做美食。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校长任志梅认为,居家学习也要坚持全面育人观,教育人要上好“现实”这堂最好的大课。
杨建也在思考,疫情之下的学校教育要给学生什么?文汇中学提出了五个领域,即知识:书本知识、艺术修养、生活常识、社会理解;能力:听课的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行动力、实践力、影响力;态度:积极,乐观,个性,团队;视野:关注生命,聚焦大爱,世界命运共同体;关键:如何通过网络,找寻到同伴,用生命影响生命。
取长补短
最大限度实现个性化学习
线上教学有其优势,也有不足。学校如何能够利用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如何让线上教学发挥不同寻常的作用?
在刘长铭看来,虚拟时空具有可入网终端、自组织、时空可重叠、时空可分隔、时空可延展、时空可重现的特征。
据统计,在润泽学校一节30分钟的微信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回应325次,其中语音回应302次,时长1867秒,非语音回应次数23次;教师动画讲解15次,时长977秒,发布文字9次,图片14次。
刘长铭做了假设,如果在真实课堂中,学生每次回应教师问题前后各需1秒的反应和思考时间,则学生325次回应应增加650秒“思考时间”。在真实课堂中,由于时间不能“重叠”使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时长应为3494秒,所以,微信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了约58分钟的教学内容。基于此,刘长铭认为,学校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虚拟时空”的特性,实现“多向一对一”教学,最大限度实现个性化学习,减少甚至消除“教学死角”。
线上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及时看到每个学生上课的状态;不能很快捕捉到学生课堂上的疑点难点;对学生听讲的关注程度,更多是依赖于课堂提问。
据北京市通州区第六中学校长常恩元介绍,从总体上来讲,学校教师对线上学生学习的效果的认可程度喜忧参半。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学生学习小组或学习共同体,发挥共同体的作用,解决这些难题。
延庆区沈家营中心小学在线上教学期间,也将小组合作学习由线下迁移到线上。校长陈计军认为,这是解决线上学习效率低下的很好的策略。
除以上这些问题外,线上教学还可能会产生师生情感相互感知不足、学生的自律性和学习效果监管不易、电子产品使用时间过长对健康不好等问题。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二中学做了有益探索,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增加个别沟通,开展分组学习、导师制,增加素质教育活动等。
应需而为
关注教师增强主动性
对于校长来说,需要关注社会、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需求,其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课堂要求等都需要通过教师传递给学生,从而满足家长和社会的需求。但在疫情的特殊时期,老师们居家办公,隔空可能会给老师带来无力感、挫败感、恐慌感,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等困惑。这一时期,关注教师需求,凝聚教师团队变得更为重要。
蔡冬梅介绍,该校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老教师,开始质疑自己的教学效果;毕业班的老师们压力也比较大。面对老师们的这些质疑、困惑、压力,蔡冬梅开始寻找解决之道。
在她看来,必须应需而为,增强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学校开展了“思享”活动。每周分初高中各开一次全体教师会,2~3位老师分享。这样的活动不同以往,学校调整了会议内容和主题,而且秉承着“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原则。“如果在以往,这么频繁地开会,可能会引起老师们的反感。但是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这种自下而上的分享,正是满足教师心理和工作方面的需求。”蔡冬梅介绍说,长期居家,老师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会出现慌乱的情况。见不到学生,老师们看不到自己的教育效果,内心就会恐慌和孤独,渴望和别人交流。这种自下而上的分享,是一种智慧的共享,可以提升老师们的工作效率;同伴间的引领,还能降低老师们的焦虑,激发其活力。学校一位年纪较大的老师,此前一直拒绝使用微信,也没有智能手机。而在这个时期,学校都在使用各种APP、小程序开会、办公,这位老教师也开始慢慢接受,还主动用“班小二”小程序处理孩子的作业。
首师大附属顺义实验小学也通过培训为教师赋能,学校开展了感言评比、系列讲座、信息培训、经验分享等。同时,特殊的假期,老师们也在经历特殊的教研——新学期的教材要研,居家学习的新情况也要研。因此,首师大顺义附小制定了“研读教材,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关注学情,及时调研,灵活改进”的教研政策,帮助教师们准确把握教材,有效开展教学。
相互作用
疫情下的教育不是孤立的
疫情下的居家学习、线上教学与学校常态教育有什么关系?它对学校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这些?
在丰台二中校长何石明看来,线上教学是一次教学革新,师生都要面临优胜劣汰。在网络上,老师在更多的学生面前展示自己,各种问题都会出现,所以教师不得不整合教学内容,加速教学方式的更新进化,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
首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东认为,就目前来看,线上教学和线上管理更多的是为了保证学校教育的延续性。但是反观线上教学,它也对传统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多影响。教育者越发地意识到教育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重要性。“如果教育没有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很难顺利开展。”王东表示,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讲,学习不仅是知识学习,缺乏同伴的学习是没有生命力的。其次,疫情时期的教育还帮助一线教育从业者更加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线上可以传递知识,但这不是中小学教育的全部。”王东指出,学生还需要同伴互动、集体生活。“学校不可能消失,它的价值是网络教学无法取代的。”同时,王东认为,线上教学的局限性促使教育者重新发现真实的、人际互动下的学校教育的价值,更加认识到传统学校的价值。
而对于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教学,蔡冬梅认为,疫情结束后,不能都归零,成功的做法要延续到开学后。杨建表示,不能孤立地看待单次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云端教育必然是未来教育的一部分,需要从思考走向更多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