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教育家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问答式教育法)



苏格拉底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他说,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赞扬的人都是那些知识最广博的人,而受人谴责和轻视的人,都是那些最无知的人;最后,他主张教人锻炼身体。他认为,健康的身体无论在平时还是在战时,对体力活动和思维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健康的身体不是天生的,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



3、柏拉图(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



柏拉图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柏拉图中年开始从事教育研究活动。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认为这些都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4、亚里士多德(灵魂论、注重德育)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都将人的灵魂区分为两个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两种成分。所以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这三个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在灵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灵魂与理性不相干,动物的灵魂即感觉的,欲望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分有理性,但它天性中有某种反理性的倾向,与理性相对抗、相搏斗,但它又有可能分有理性,特别是能自制的人是如此。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5、福禄培尔(适应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



福禄培尔被公认为是19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几个教育家之一 。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在人性教育基础上,福禄贝尔最强调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说幼儿期的感情,特别是幼儿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现。这社会性的感情是连结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础上,就是说,共同感情是真实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发端,是由母亲培育的。



6、约翰·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的变革)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8、昆体良(教是为了不教)



昆体良生活的时代,罗马帝国已开始走向衰落。他痛切地感受到整个社会道德沉沦,许多上层人士品德败坏。因此,当他论述教育任务的时候,总是把良好道德的培养放在首位。他所要培养的雄辩家,善良是第一位的,雄辩术是第二位的。在他眼里,—个品德邪恶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雄辩家,即使他们在法庭上胜诉,仍不配享有雄辩家的称号。真正的雄辩家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在道德上无可指责的。



9、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泛智论)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10、阿道尔夫·第斯多惠(自动、遵循自然、文化的原则)



第斯多惠教育观点的基础是三个原则:即自动、遵循自然和遵循文化的原则。他宣称:"人的本身特质,就是人的自动。一切人的、自由的、独创的东西,都是从这个自动性出发。"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发现自动,而自动的目的即教育的目的就是"真善美的思想,也就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自动的认识以真为目的,自动的感觉以美为目的,自动的意志以善为目的。遵循自然的原则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过程,即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11、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教育的自然适应性)



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必须成为所有人的财富,学校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教育的主要原则是"遵循自然","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家庭,特别是母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儿童的教育必须在家庭里开始,在学校里继续进行。他认为,体育是成人合理影响儿童发展的首要形式。他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劳动能"教会人蔑视那些跟事实脱节的语言",帮助形成精确、诚实等品质。合理组织的劳动能促使儿童智慧和道德力量的发展。



12、罗伯特·欧文(全面发展、与生产劳动结合)



罗伯特·欧文不仅提出了具有创见性的教育理论,而且还提出了丰富的教学论思想。他的教学论思想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欧文的教学论思想是以儿童教育为对象的。他说:“决不要伤害跟你一起玩的小朋友,相反地要尽力地使他们快乐。”他大力提倡在幼儿教育中实行直接经验法。他常常通过直接视听、乡间散步、观察自然、唱歌跳舞和直观教学课等方法帮助孩子们学习。



13、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4、赫伯特·斯宾塞(教育崇尚科学)



赫伯特·斯宾塞于1820年出生于英国德比城,他是受尊敬的教育家威廉·乔治·斯宾塞夫妇所生的九个孩子中最大的也是唯一活下来的孩子,他的弟弟妹妹都在出生几天后就死去了,只有一个妹妹活到了两岁。出身于教育家庭(祖父与叔父都是教育家),年幼的他被鼓励去学习。年纪很小的时候,他经常接触并对学术课本及他父亲的期刊发生兴趣。



15、维多利诺(快乐的自然学校)



维多利诺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得到发展,能为国家服务的青年。他不仅重视德育,而且重视体育锻炼,重视智育和美育的陶冶。这种教育观点反映了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他把体育与智育联系起来,认为健康的身体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他经常让学生练习骑马、击剑、角力、射箭、游泳和各种游戏。在教学方法方面维多利诺反对机械背诵,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倡运用直观教具,加强练习,以便使学习做到生动、有趣,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维多利诺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实材施教。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